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是我市“十二五”期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市场体系建设包括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商品市场、市场中介组织,以及完善市场监管等多方面的内容。培育、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对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增长、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就业、调控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我市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期、转型发展的攻坚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发展民生福祉的提升期的关键时期。为适应无锡城市创新转型发展的需要,调整各类市场布局,规范市场建设,引导市场改革创新,促进各类市场健康发展,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特制定《无锡市“十二五”市场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本规划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 “十一五”回顾
第一节 发展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市场体系在调整中稳步发展,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全面实现了“十一五”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的预定发展目标,有力促进了无锡服务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 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2010年全市各类商品市场成交额3128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37倍,年递增18%,商品市场摊位数47682个,年增长 7.2% %。
全市生产要素市场7个,2010年成交总额1435亿元。其中房地产市场商品房成交额707.62亿元,土地市场成交额394亿元,技术市场成交额 21.8亿元,建设工程交易管理中心成交额 312亿元。劳动力市场全年提供招聘单位12196家,收集有效岗位21万个次。人才市场共引进各类人才22965人。 证券、房地产、职业、人才中介机构达403个。各类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超过200家。证券营业部21家,期货营业部15家,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共有47家上市公司,首发融资超过310亿元。 市场经纪人数达26926人。
(二)市场结构优化
1、商品市场规模结构优化。亿元以上市场总数由2005年的100个增加到目前的138个,其中1-49亿元市场126个,50亿元以上市场3个,100亿元以上市场9个。其成交总额占总额的比重分别为6%、21.8%、72%。
涌现一批在全国同类市场中名列前茅的批发大市场。华东石材市场在经营面积上位列全国第一;江阴金属材料市场成交额居全国名次由第10名上升为第七名;无锡国联金属材料市场位列全国十强。
2、生产要素市场在市场体系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生产要素市场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土地市场、人才、劳动力市场软硬件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规模迅速扩大,为我市的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了要素供给保障。
(三)市场建设投入大幅增加,业态不断创新
从2006年到2009年底全市新建市场投入达240.78亿元 ,加上老市场更新改造投入,合计增加投入290亿元。部分生产资料大市场将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发展中远期合约交易;建设了一批新型大市场,并努力以专业市场为载体,把加工、展示、物流、配送、商务办公、金融服务、餐饮休闲旅游服务等结合起来,有些批发市场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拓展了市场的功能。
(四)市场的诚信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加强了市场的信用建设,市场诚信度有所提高。通过开展创建文明市场、诚信经营市场活动,全市已有星级文明市场131个,其中五星级12个、4星级32个、3星级67个、2星级20个。 改进和完善了市场监管制度和运作机制,发改、商务、工商、物价、质监、城管、卫生检疫等部门联动,加强了对市场的监管。
“十一五”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市场建设宏观调控相对薄弱,重复建设与市场缺失并存;部分市场投资主体、经营者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市场转型升级缓慢;市场建设中分割出售产权商铺的商业地产化倾向突出,诱发市场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为社会稳定带来隐患;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要素市场功能性建设投入相对不足,配置资源的效率还不高;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法规建设滞后,监管部门缺乏协调,对市场建设调控指导监督不到位,影响市场诚信度的提升和市场建设健康发展。
第二节 “十二五”市场发展环境分析
“十二五”时期我市的市场体系建设将进入崭新的阶段,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城、高科技产业城、旅游和现代服务城、宜居城”的发展目标,以及“促转型、扩内需、稳增长、惠民生”的发展要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结构、城乡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建设怡人宜居繁荣的现代化城市,从而为我市的市场体系建设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
1、城市转型、产业升级的机遇。我市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将全面展开,将对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提出更高要求,同时,由于流通理念和消费观念更新,新的市场门类、组织形式不断涌现,将带动市场步入更高发展层次。
2、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到“十二五”期末,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达9000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万美元;全市常住人口预计将达700万左右,市区城市化率将超过75%。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市场的现代化提出更高的要求。
3、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历史机遇。无锡将积极实施“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加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深度接轨上海。随着京沪、宁杭、沪宁等高铁正式通车、城市轨道交通相互联接,相对缩短了长三角城市间空间距离,区域经济互动和一体化趋势将进一步增强,这对无锡的商贸流通业和市场体系的完善发展将带来重大历史性机遇。
(二)市场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制约因素
“十二五”期间,我市的市场体系建设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制约因素,主要是:
1、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众多传统市场的生存发展将遇到严峻挑战,如不能及时转型升级,有些市场可能被淘汰。
2、大卖场、城市综合体、大型购物中心、连锁超市、专营店等新兴流通业态迅速发展,将严重制约以零售为主的商品市场发展空间。
3、“十一五”期间,无锡周边城市都新建了众多批发大市场,其业态创新、机制改革、特色和活力领先于无锡,严重制约无锡批发市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空间。
4、“十二五”期间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发展和完善要素市场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总之,在“十二五”期间,机遇与挑战同在,困难与希望并存。我市的市场体系建设必须瞄准国内市场建设发展的最新趋势,尽快更新理念、调整布局、创新业态和机制,紧紧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实行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无锡市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赢得新的发展优势。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以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城市创新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化建设的大目标和总方向为依据,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按照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客观要求,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制度创新,切实加强政府对市场发展的规划和调控指导,引导市场主体进一步优化市场布局、调整市场结构,推进生产要素市场跨越发展、商品市场转型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协调发展,以充分发挥市场体系在合理配置要素资源、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增强无锡对周边城市和区域的辐射能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和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市场化运作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改革市场管理体制,将市场化运作和政府引导结合起来,在发挥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建设市场积极性的同时,切实加强政府对市场主体投资建设行为的引导和调控,合理规划布局,优化市场结构,避免市场过度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
(二)发展新型市场与改造传统市场相结合。引导各类市场投资主体深化改革、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大力发展新型市场,同时注重传统市场的制度创新和改造升级转型,促进各类市场集约发展。
(三)突出重点与均衡发展相结合。着力解决当前市场体系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在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有所突破,注意把近期发展需要与中长期发展趋势结合起来,留足发展空间,保持发展后劲,实现市场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四)对内搞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加快城乡市场统一的步伐,形成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消费品、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双向流动、快捷顺畅的流通网络;坚持市场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连锁、合作、购并,创造新的市场发展模式,提升市场体系现代化水平,增强市场活力。同时要加快与国际市场的融合,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引进、消化、吸收和嫁接国际先进的商品流通模式、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不断扩大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节 总体目标
根据我市市场体系的现状、城市转型的趋势,以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十二五” 期间市场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在省内率先形成以大中型批发市场为骨干,生产要素、生产资料、生活消费品市场以及市场中介组织均衡协调发展,城乡市场相互融合、内外贸易紧密联系,法制健全、布局合理、服务规范、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市场体系。生产要素市场要着力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商品市场要以结构调整、创新转型为主线,重点推进生产资料大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和商场化农贸市场的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传统专业商品市场的商场化改造,以及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使商品市场全面转型升级,以满足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到2015年预期实现的主要指标是:
(一)推进商品市场的制度创新和集约发展。全市各类商品市场成交总额达6200亿元,年平均递增率15% 。
(二)加快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发展。土地、资本、房地产、技术、产权交易、劳动力和人才、建设工程交易管理等生产要素市场成交总额达1,800亿元,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三)积极扶持规模专业市场的发展。在商品市场中,成交总额亿元以上市场150家,500亿元市场3家。
(四)促进商品市场改造重组升级。中心城区零售商品市场基本完成商场化改造。
(五)实施民生工程,加快商场化农贸市场建设。按照每3万人口、2公里范围内配置一个农贸市场的要求,使商场化农贸市场网点覆盖全市城乡社区。
第四节
重点发展方向
(一)重点发展完善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是整个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的精神,切实加强对我市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拓展生产要素市场的深度与广度,加快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健全多层次、多种类型要素市场体系,以充分发挥要素市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二)努力培育大型生产资料市场
我市现代制造业高度发达,生产资料市场在我市各类市场中最具发展潜力。要运用信息和物流技术改造、整合、开拓生产资料流通渠道,加快市场组织形式和营销模式创新,向加工和物流配送两端延伸产业链服务功能,整合中远期合约交易,有形与无形市场结合,加强其为我市现代制造业的服务能力以及向全国的辐射能力。
(三)引导专业市场进行信息化、商场化、Mall化的探索
专业市场信息化、商场化、Mall化是国内专业市场发展的大趋势。要引导有条件的专业市场实现市场交易和管理的信息化、商场化、规范化、Mall化,发展电子商务和网上购物,跃升市场档次,形成“专、精、特、新、强”优势。
(四)按照民生为本的原则,发展便民市场
加强菜篮子工程,推进商场化农贸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适度发展跳蚤、旧货等便利型市场。
第三章 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第一节 生产要素市场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生产要素市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根据“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率”的原则深化行政体制和生产要素市场改革,规范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和中介组织;加强生产要素市场的法规建设,改善生产要素市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通过增加对要素市场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各类要素市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市场的软硬件设施和功能;加快推进与上海要素市场深度接轨,促进资本、人才、金融、信息、技术等要素有序流动。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我市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在规模、结构、制度和规范管理等方面跨上新台阶。
(二)主要任务
1、深化资本及产权市场的的改革和发展
——继续发展金融债券市场。2015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400亿元,各类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超过400家。大力发展科技贷款、科技资本市场、科技保险和农村金融。科技企业各种债权融资规模突破300亿元;促进银行业对外开放,继续鼓励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或外国银行来锡设立代表处。
——继续发展证券业和证券市场融资。2015年证券营业部总数达到40家,期货营业部总数达到3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80家,特别要推进科技企业上市融资,证券市场新增融资150亿元。
——积极培育产权交易市场。做大做强无锡产权交易所,整合现有产权市场资源,实现全市产权交易一体化、规范化、市场化发展,搭建金融机构与企业间的桥梁,构建产权有序流转和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平台、汇集各类资源信息的平台,使之成为苏南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权交易市场。
——进行发展商业票据、租赁市场(包括融资租赁和实物租赁)的探索。
2、房地产市场的改革和发展
——坚加强市场软硬件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坚持“搞活流通、繁荣市场、引导消费、规范行为”的宗旨。不断创新思想理念,增加市场建设投入,改善市场软硬件建设,以有形市场为依托,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完善市场服务功能,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完善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完成交易登记机构的集中统一管理,逐步将锡山、惠山、滨湖、新区等区级房地产市场纳入统一管理范畴,设立分支机构和登记中心,形成市区七区集中管理以及与江阴、宜兴两市房地产市场联网的统一管理平台。
——推进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根据建设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标准,强化基础信息的采集;同时加快GIS系统建设,依托图形数据库推进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全市信息的集中统一与互连互通。
——提升房地产市场监测水平。依托房地产信息及预警预报等系统,提升房地产市场监测水平,深入调研,提高分析能力,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并为科学调控市场提供依据。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体系的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存量房交易资金安全,努力营造公开、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以房地产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加强和落实监管措施,在充分发挥房地产经纪机构在搞活房地产市场作用的同时,切实加强对其经营活动的监管。建立房地产从业人员准入机制,提高其业务素质,倡导诚信经营。
(三)土地市场的改革和发展
抓紧市土地有形市场建设,健全土地公开交易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竞争、有序、规范的有形土地市场。
——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制度和土地交易规则,并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的制度和机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坚持按规划、计划供地,“十二五”建设用地总面积控制在132,026.2公顷范围内。引导用地行为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牢固树立保护耕地、集约用地的意识,着眼于存量土地的整理和盘活,对城市工业用地,要留有一定空间,根据区域发展战略,注重投资强度,提高产出效率。十二五”规划期内,无锡市耕地保有量控制在121,305.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09,880.0公顷。
——营造土地市场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完善地价评估和定期公布制度,规范和完善土地评估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建立定期的土地管理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对社会公布基准地价、土地租金标准、土地有偿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情况、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等情况。
(四)人力资源市场的改革和发展
通过对原有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及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整合,形成健全统一、规范灵活、具有无锡特色的人力资源大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打破条块分割、资源分割、业务分割、管理分割的现状,实现服务政策、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统一。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人力资源市场功能手册,合理布局服务机构和场所、设施,构建一个信息化、多元化、亲民化、多层次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全市联网,一点受理,多点服务,联网并行,标准规范,更有效地发挥政府所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十二五”期间,每年提供招聘单位6000-7000家次,收集提供有效岗位10-12万个 (次),举办各类综合和专场招聘洽谈会60-70场次。要以确保稳定为前提,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和劳动力就业援助工作。努力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通过实行工资性补贴、提供免费服务和培训等方式,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同时,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外包、薪酬设计、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等专业化程度高的服务业务。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人才,继续保持无锡在这方面的领先优势。根据“530”和“千人计划”的要求,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十二五”期间引进各类人才50万人,平均每年引进8-10万人才。
——提高全市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的整体服务水平。研究制定扶持无锡市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创业的优惠政策。按照建设和发展高水平人才市场的思路,探索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产业化发展方向,加强对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研究建立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的准入制度,促进其形成知名品牌。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探索人力资源市场与其他要素市场相贯通的有效途径,促进资本、技术与人才的结合。
——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队伍建设。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开展政策理论和业务学习,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严格执行服务人员的从业资格准入制度,不断优化从业人员队伍结构,提升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者的管理培训,强化法规教育,全面提升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完善内部管理,建立并完善全员聘用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进一步改革现行分配制度,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服务队伍,以适应人力资源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五)技术市场的改革和发展
遵循“培育、引导、规范、提高”的方针,探索建立有形与无形市场相结合的技术市场交易平台。“十二五”期间,技术市场成交总额超过50亿元。
——建立和完善网上技术市场。加速技术市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建立面向全市、辐射全国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通过整合与优化技术市场资源,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资源共享、功能互动、标准统一、规则明确的技术市场公共信息服务网络,配套建立技术项目展示设施,提供快捷的公共服务。
——探索建立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对接机制。努力拓宽技术市场
的业务范围,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使技术成果的交易与创业融资相衔接,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加快技术市场法规建设。研究制定有关促进技术市场发展、规范技术交易行为、保护技术交易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实施细则,推动技术市场走上法制化轨道。
——加快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制订出台扶持发展技术经纪企业和经纪人的政策措施,设立无锡市技术经纪扶持资金,从培育和扶持两方面来促进技术经纪业的发展,逐步健全技术经纪服务体系,营造技术经纪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进一步规范技术市场秩序。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和保护制度,维护技术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技术市场对外开放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服务。
——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技术市场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有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信誉评价体系,健全技术市场准入制度,促进行业自律。
(六)建设工程交易管理中心的改革和发展
——完善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全市统一的建设工程招投标组织网络、监管网络、服务网络,建设全市城乡统一的信息畅通、资源共享、优质高效、公平、公开、公正的建设工程交易市场。
——提高招投标管理的科学性、公开性、透明度。通过公开招标投标、平等竞争,择优选择施工单位,提高工程质量,节约建设资金。
——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网上招投标的运行机制,提高招投标的效率。
——加强市场的诚信建设。建立施工单位的数据库,加强对施工单位的信用管理,建立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提高市场的诚信度。
(七)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改革和发展
要以“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为方向,鼓励发展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与经纪人队伍,提高市场中介行业的竞争力。重点发展招商引资、市场流通、经济鉴证、法律服务等市场中介服务业,发挥其对经济活动的“服务、沟通、鉴证”作用。
——规范发展行业协会。继续大力发展各类行业协会,特别鼓励在新兴产业中发展行业协会。引导行业协会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市场化运作机制,更好发挥反映诉求、提供服务和规范行为的社会功能。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行业协会发挥其功能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探索采用政府和行业协会合作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模式,以及政府向行业协会购买服务等方式增强行业协会履行职能的能力。
——进一步开放中介市场。鼓励发展各种市场中介组织,扩大经纪人队伍,推进中介行业开放式发展。
——做强一批品牌化、专业化的市场中介机构。推进市场中介机构向品牌化发展,通过自身拓展、购并重组、联合经营等方式,形成一批品牌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市场中介组织的专业服务深度,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在全市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与国际接轨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完善市场中介组织和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对市场中介组织的设立依法实行登记制度,健全中介执业资格考核制度。
——加强市场中介组织的信用建设,促进中介服务业规范发展。建立市场中介组织的数据库,收集有关市场中介组织信用方面的资料,对市场中介组织进行信用评级,实行资质升降制度,对严重违法违规的市场中介组织,取消其经营资格。
第二节 商品市场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主要目标
“十二五”末商品市场发展主要指标:
1、生产资料市场成交总额达4700亿元,年递增率16%。
2、工业品小商品市场成交总额达700亿元,年递增率15%。
3、农副产品市场成交总额达800亿元,年递增率11%。
4、基本完成农贸市场整合改造,建成一批新的商场化农贸市场,使其经营网点覆盖所有大型(聚居人口达2-3万人)居民小区。
5、基本完成中心城区传统零售商品市场的商场化改造。
6、建成成交总额500亿元以上大型现代化生产资料市场3个。
(二)主要任务
1、根据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要求,推进生产资料交易市场集群建设。
——重点培育生产资料大市场。市区建成1个年成交总额超300亿元的生产资料大市场(国联金属材料市场)、2个年成交总额超500亿元以上的生产资料市场集群(西站-钱桥物流园和不锈钢市场集群)。江阴、宜兴市重点培育发展3个年成交总额超500亿元的生产资料大市场(江阴金属材料市场、宜兴长三角金属物流园 、宜兴中国国际环保城)。
——适度发展金属材料、有色金属(包括不锈钢)、五金、设备调剂等生产资料市场。
——严格控制新建钢材、不锈钢、化工、煤炭、木材、橡塑、油漆市场。
2、根据利民、惠民、便民的要求加强农副产品市场建设。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步
伐,按照相关标准和总体规划,加强信息、检验检测系统建设和市场的技术升级,实行标准化运营、规范化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发挥批发市场在稳定农产品价格上的积极作用。完善和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积极推行农产品拍卖制、远程交易、网上交易、集中配售、连锁经营等新型交易及经营方式。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向上下游延伸经营链,通过建立农产品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农产品采购和物流中心等方式,建立起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的快捷流通渠道。市区重点培育发展朝阳农产品大市场、天鹏食品城两个大型批发市场。
——加快商场化农贸市场建设。制定商场化农贸市场建设标准,
“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现有农贸市场的整合和商场化改造;按照每3万聚居人口、2公里距离内配置一个农贸市场的要求,新建一批农贸市场,使之基本覆盖所有新建社区。
——鼓励发展各种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如水蜜桃批发市场等。
3、根据促内需、保增长、惠民生的要求发展工业及生活消费品专业市场。
——重点培育的大市场和集群。市区重点培育2个年成交总额超100亿元的工业及生活消费品大市场(人和无锡国际招商城、广益装饰城),4个工业品、消费品市场集群(锡沪路建材家居市场集群、人民西路数码产品市场集群、锡澄-广益农副产品市场集群、东亭-坊前工业博览园市场集群)。江阴重点培育金三角建材市场集群,宜兴重点培育华东石材市场、陶瓷城等两个成交总额超100亿元商品大市场。
——积极发展有本地产业支撑的特色商品市场,如电动车、陶瓷、数码等;鼓励发展旅游商品、地方民族工艺品、土特产等市场。
——适度发展汽车、旧机动车、旧货市场、再生资源、设备调剂、跳蚤市场。
——严格控制建材家居、五金机电、灯饰、服装、针织品、日用百货、药材、保健品、酒类及副食品市场。
4、根据我市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要求,发展旅游及文化商品市场。
——重点培育南禅寺文化市场集群。
——在惠山古镇、梅里古镇等具有无锡文化特色的地区适度开发旅游、文化商品市场。
——创建和培育具有无锡地方特色的高档文化及工艺品专业市场,拓展无锡泥人、刺绣、竹刻、工艺陶瓷、珍珠饰品等高档特色工艺品、旅游文化商品市场。
——引导大型消费品市场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使之互相促进,带动无锡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
5、深化商品市场体制改革,创新商品市场发展模式。
根据我国商品市场转型发展的大趋势,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推进各类商品市场进行制度创新转型,提高市场的现代化水平。
——培育大型专业市场综合体。引导、促进有条件的生产资料市场、工业及生活消费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为集商品销售、信息发布、金融服务、仓储加工、物流配送、会展博览、对外贸易、商住办公、旅游观光、餐饮休闲、有形无形市场于一体的多功能专业市场综合体。
——探索交易方式的创新。鼓励、扶持商品市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上购物、标准仓单交易、信用交易等现代化的新型交易方式,以扩大市场的辐射功能。
——引导商品市场进行品牌经营、资本经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对一些较落后的市场进行资产重组并购,形成由国资、民资、外资共同推进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新格局。
——有步骤推进传统商品市场商场化升级改造。制定商场化市场的建设标准。中心城区以零售为主的商品市场必须按统一建设标准进行改造升级。
——引导各类市场的企业制度创新。鼓励市场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有条件的市场通过股份制改组上市融资。
第三节 市场建设总体布局
“十二五”商品市场总体规划布局的依据是建设“生态城、高科技产业城、旅游与现代服务城、宜居城”的城市定位,以及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十二五”城乡建设规划、各区的功能定位,同时符合各类市场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中心城区原有各类市场应按城市总体规划逐步调整整合,新建市场严格按市场总体布局定点建设。江阴、宜兴市场建设要按照本市城市建设规划调整市场布局形成与无锡市区相呼应的“一体两翼”规划布局。
(一)优化市区市场空间布局
优化市区市场建设空间布局的要求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沿交通主干道向外辐射,形成 “内零售外批发”、“内轻型外重型”的市场空间布局:
——内环以内区域市场布局。快速内环(青祁路—金城路—江海路—金城路)范围以内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商场化服务型市场。不再新建大型批发市场及大型综合市场;重型生产资料市场逐步迁往外环线沿线。内环区域内的零售市场以资源整合、进行商场化改造提升为主。
——外环沿线区域市场布局。城市快速外环(西环路—S342—北环路—G312—高浪路)范围以内培育和发展具有较强集散功能的各类现代化批发大市场、专业市场综合体。对成熟的大型批发市场向外拓展或迁移优先考虑其用地计划,并预留充分的发展余地。
——现有商品市场的空间布局调整。有序推进中心商务区区域内的商品市场向城市外围和城郊结合部迁移,融入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在城市外围整合或新建若干大宗商品交易、物流基地,城市内部发展农副产品、小商品等农业、轻工产品交易集聚区,以形成“外重内轻”的商品市场布局结构。
——现有市场集群的调整和整合。通过引导市场主体对现有市场的整合调整,努力提升锡澄路—广益路区域的粮油、蔬菜、荤食品集群,石塘湾—钱桥区域的金属材料集群,通江路—东北塘区域的不锈钢市场集群,塘南路—城南路区域的日用工业品市场集群,锡沪路-东亭区域的建材装饰市场集群,使之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商品集散中心。
——大力发展虚拟市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商品交易市场,鼓励和扶持各商品市场、各科技园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上市场。到2015年全市有60个大型商品市场开展电子商务、网上购物业务。
(二)江阴市和宜兴市的市场布局
1、江阴市市场建设规划布局
——总的要求:根据无锡市和江阴市的城市总体规划,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发挥江阴的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加大市场的整合、投入、提升力度,使江阴市成为能辐射周边城市的区域性生产资料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十二五”期间市场建设投入总量不低于30亿元,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实现市场成交额1800—2000亿元。
——发展重点。“十二五”期间的发展重点是形成区域性特色优势,打造与港口物流发展相辅相成的,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一流的钢贸市场集群,培育打造千亿级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在市场发展提升中,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以及生产和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建设园区、集聚区为中心,围绕港口、路口、道口发展新型市场。同时积极做好现有市场改造规划,不断提升现有市场水平,促进江阴市场体系快速、健康发展。
2、宜兴市市场建设规划布局
——总的要求:依托宜兴市处于苏浙皖交汇的特有区位优势和陶瓷及环保产业发达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新型生产资料、生活消费品市场,同时加大对现有市场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市场布局调整,促进市场的改造升级,形成能辐射周边城市、满足本地工业、生活消费的区域商贸中心。“十二五”末市场成交总额达到900亿元。
——发展重点。宜兴中心城区的市场以整合提升为主,大型批发市场在中心城区外围主要交通干线的重要道口布局。在行业上,重点培育发展陶瓷、环保、有色金属等大市场,做大做强陶瓷城、长三角有色金属物流园、国际环保科技城、华东石材市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重点大市场、市场集群。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 把市场体系建设列为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充分认识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同时市场体系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它能为地区经济带来巨大的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对于促进本地区服务业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市场体系不仅要大力发展商品市场,更要突出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它对于吸引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向本地区集聚,以及在地区内合理配置要素,提高其产出效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是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创新发展的基本条件。
建设和完善市场体系必须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围绕市场体系建设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一是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各类市场和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特别是为要素市场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努力推进生产要素市场自身改革,更好发挥其配置要素资源的功能;三是引导各类商品市场的经营机制、管理机制、治理结构、发展模式的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的进程。
市场体系的改革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综合的指导和协调。为加强对市场体系建设的领导和协调,由市发改委牵头,会同市商务局和其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负责对市场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并提出配套扶持政策。在部门分工上,市发改委侧重于对生产要素市场的规划、指导和协调,市商务局侧重于对各类商品市场的规划、指导和协调。
第二节 将市场体系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针对目前无锡市场布局分散,难于提高集中度、难以营造规模优势的突出问题,必须将市场发展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努力以城市规划引导市场合理布局、引导市场向园区集聚。
政府在调整和完善城市建设详规时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布局调整的需要。根据无锡市场布局调整的要求,以及大型钢材、金属材料等生产资料市场需要有加工、仓储、配送等配套设施等特点,结合市物流园区功能布局调整,在中心城区外环以外的西部、北部、东部分别规划三个大型生产资料市场园区,配套物流功能,形成市场与物流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对于有发展前景的重点大市场、市场集群要预留充分的发展用地。同时在市区外环以外通向江阴、宜兴、张家港、常熟、苏州等地的快速干道道口规划预留批发市场发展用地。
在聚集人口较多的地区,要将便民的商场化市场和农贸市场的用地纳入用地规划。
无锡中心城各区以及江阴、宜兴两市的大型市场招商投资必须符合和服从全市的总体规划。
第三节 切实加强政府对市场建设的调控和指导
(一)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建立重大市场建设项目立项的前期审批制度。
(二)加强对投资方向的引导。市政府(由市发改委提出)每年发布重点发展、控制发展、限制发展、禁止发展的市场行业目录,并严格执行。
(三)禁止市场营业用房以产权商铺分割买卖(市场的配套商住楼除外)。
(四)加强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对市场体系建设重点项目的支持。
对重要商品储备设施、流通设施、物流配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在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方面予以适当扶持;
加大国债支持力度,将大型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等项目列入国债贴息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建立专项资金引导市中心城区传统市场的整合和商场化改造升级。制定传统市场整合、商场化改造的规划及配套政策,“十二五”末,全市商品市场的软硬件条件要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四节 加快市场体系的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市场建设的法规体系
根据目前市场建设的现状,切实加快我市市场体系立法工作,清理不合时宜的法规、法律和政策,逐步完善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一)出台《无锡市商品市场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对商品市场设立、批准、及其建设标准、运营做出规范。
(二)对一些特殊的商品市场制定专门法规,重点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运销、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方面的法规制度。
(三)对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分别制定专门法规,形成健全的生产要素市场法律法规体系,推动生产要素市场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使其规范运作。
第五节 加强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必须以道德为支撑、以市场及行业自律为基础、以法律为保证。要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强化信用意识和契约意识。要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一)由商务、工商部门会同市场行业组织,分批对各类市场进行信用评级。建立市场主体的信用档案,实行信用分类监管;
(二)在全市各类市场中全面推行信用保证金制度(用于先行赔付)。所有市场均需建立信用保证金,明确市场与进场经营户的诚信经营具有连带责任。
(三)由商务、工商部门会同市场行业组织持续开展诚信经营创建活动,表彰先进,树立榜样。
(四)充分发挥消费者、新闻媒体及其他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
第六节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依法加强对全市各类市场的监管。将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结合起来,以维护全市市场的统一性,规范市场秩序。
(一)完善监管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建立由市发改委和商务局牵头,会同工商、公安、城管、规划、质检、税务、物价等部门组成的分工协调、合作监管的工作机制。市发改委会同商务局定期不定期研究全市市场体系建设的现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完善市场体系发展规划,提出不同时期市场监管的重点内容。
(二)强化工商、质检、税收、物价等部门的执法力度,建立信息、技术资源共享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严禁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法行为,加强对市场举办者的政策指导,严肃查处偷逃骗税行为,积极探索综合行政执法,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
(三)认真清理和废止各种阻碍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顺畅流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对于违反国家规定,设置市场壁垒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对于谋取垄断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查处;
(四)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加强相关行业协会(商会)的建设和指导,引导和支持发挥行业组织在规范市场行为、开展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向行业协会购买服务或委托授权等方式及时收集市场发展、诚信经营的信息,支持行业协会配合有关政府部门和执法机构对市场失信和各种违规行为的处理和协调。
附件:
“十二五”期间无锡市市场建设导向目录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市场建设的引导和调控,把市场做大、做强、做优、做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越来越有效地发挥基础性作用,推动我市各类市场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无锡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根据我市服务业发展导向目录和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以及“十二五”无锡市场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精神,特制定《“十二五”无锡市市场建设导向目录》。
一、优先、鼓励发展的市场
优先培育、鼓励发展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符合经济转型升级需求,辐射力强、服务范围广的现代市场,能充分利用资源、体现地域特色的新型专业市场,展现无锡精神文明建设的市场。
1、现代服务型市场。如信息技术市场、知识产权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现代物流市场、市场配供送中心、租赁交易市场、网上交易市场、国内省内分销中心等。
2、文化创意类产品的市场。如旅游纪念品市场、土特产市场、艺术工艺品市场、动漫产品市场、文化商品市场等。
3、环保产品类市场。如节能装备产品市场、新材料产品市场等。
二、限制发展的市场
限制现有设施比较饱和、发展潜力不强、易造成环境影响,引起过
度竞争、较大占用土地资源的新建市场建设。
1、商品批发类市场。如鞋帽批发市场、皮具批发市场、床上用品批发市场、花卉批发市场等。
2、过剩的农副产品市场。严格控制粮油市场、猪肉市场、水产市场、蔬菜水果市场、酒类市场、小型副食品市场、饮料市场等在同一区域同类化建设。
3、大宗型生产资料市场。包括煤炭交易市场、化工交易市场、橡塑市场、大宗型不锈钢交易市场等。
4、建材家居类市场。包括灯具市场、家具市场、装饰工程市场、木材市场、油漆市场等。
5、设备调剂类市场。包括物资回收市场、超储设备市场、旧货市场等。
6、保健品类市场。
7、汽配市场、摩配市场、数码产品市场等。
三、不再新办的市场
对现有市场配置已经饱和的、过度重复建设的、给城市交通带来压力的市场,从本目录公布之日起至2012年末不再新办。
如旧机动车市场、纺织品市场、机电五金市场、金属材料市场、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药材市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