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BenuoHan 贝诺农贸市场研究中心 微信公众号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曾经热闹的菜市场不知不觉间冷清了许多,如今陷入了集体衰退,那些依靠菜市场为生的经营户和市场方,普遍陷入一种“整体性困惑”,甚至“集体性束手无策”。
传统菜场的老顾客,都去哪了?
01. 曾引以为傲的交易优势
如今全方位失灵
要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就得先看清菜市场正面临的全方位困境。
1. 地段失灵:十分钟步行优势不再
过去,传统菜场最骄傲的优势就是"近"——出家门走十分钟就能到,买菜像遛弯一样方便。可如今,生鲜外卖直接送上门,消费者开个门就能收货。这让菜场高价得来的地段优势失灵了,但高昂的租金依旧压在菜场经营者的头上,甚至是最大头的经营成本。

2. 价格失灵:手机比价让价格透明化
老话讲菜场能“货比三家不吃亏”,同样一把青菜,三个摊位转一转,总能找到最便宜的。但现在线上比价效率大幅提升,打开手机,各个生鲜平台、所有商家的价格一目了然,甚至平台折扣、满减优惠都帮消费者算好了,消费者很容易做出最经济实惠的购买决策。传统菜市场的“货比三家”在全网比价面前根本不够看。

更关键的是,一些菜场的价格还不透明——同一个摊位,上午和下午的价格可能不一样,老顾客和新顾客的价格也不一样,这种"看人下菜碟"的做法,在习惯了明码标价的年轻人眼里,早就过时了。
3. 产品失灵:网络采购是“无限货架”
传统菜场生在"卖方市场"的时代,摊主说"今天只有这几种菜",消费者就得买这几种。可现在,市场早就变成了"买方市场",因为只要拥有网络就拥有“无限货架”,你菜场没有,我转头去各大平台或者直播间上搜罗下单,不仅是天南海北的东西,甚至来自源产地的农产品、小众猎奇的产品都能买得到。

可很多传统菜场摊主还停留在"我卖什么你买什么"的老思维,消费者对生鲜的猎奇心理在菜场很难被满足,于是在农产品源头直播间里挤满了人,各种渠道的海淘满足各种各样小众的新奇的消费需求。
4. 模式失灵:从卖商品到卖体验
以前大家去菜场,核心就是"买菜"——速战速决,买完就走。可现在,农产交易渠道的“唯一性”被消解,人们出门购物更强调的的是"体验"。他们希望买菜时能顺便喝杯咖啡、听听音乐,甚至带娃玩一会儿。可传统菜场还是老样子:地面湿滑、灯光昏暗、摊位杂乱,夏天闷热冬天漏风,连个像样的休息区都没有。

很多00后说:“我不是不想逛菜场,是逛菜场太’受罪’了。周末我想放松一下,宁愿去逛超市,至少环境好,还能顺便买点零食,菜场除了菜,啥也没有。”消费者而是更加注重购物过程中的体验感,以及所购买商品背后所代表的生活方式,而那些高端商超十分注重环境营造,让购物变成一种享受。菜市场这种只关注 “卖菜” 的传统模式,自然吸引不了追求体验的消费者。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菜场几乎是"买菜"的唯一选择。可现在,这个曾经无可替代的"社区厨房",却突然变得"不会做生意"了。究其原因,是过去赖以生存的四大优势,如今全都"失了灵"。
02. 生鲜消费者不消费了吗?
三代人的消费选择变迁
当然传统菜场的衰退,不是所有人都"不来了",而是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选择。现在的消费者,按年龄可以分成三拨,每一拨都有自己的"买菜逻辑"。
1. Z世代(18-25岁):忙于工作,疲于生活
Z 世代生活节奏快,早九晚六上班,上下班堵车就要两小时,到家都七点了,去菜市场买菜来回半小时、做饭一小时,折腾到九点才能吃饭,根本没这个精力。很多人要么吃外卖,要么偶尔做饭时,在线上买配好的净菜,下班再去逛菜市场、挑选菜品对他们来说,实在太 “麻烦”。

手机就是他们的"生活遥控器"。他们很少专门花时间去菜场,买菜通常是"顺便"——刷短视频时看到博主推荐的新品,点个链接就下了单;或者和朋友约饭,突然想加个菜,打开外卖APP半小时就送到。更重要的是,他们买东西很在意"情绪价值"——如果某个品牌的包装好看、文案有趣,或者能发朋友圈"晒"一下,哪怕贵一点也愿意买,菜场显然不符合他们的出片要求。
传统菜市场没有消费者,十字路口、电梯里,基本上都是外卖员配送员快递员。
2.新中产(31-45岁):品质与效率的平衡者
这代人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工作忙、时间紧,对他们来说,“时间比钱贵”。他们宁愿多花点钱,也要"买得快、买得好"。所以很多人成了山姆、Costco的会员——虽然要交年费,但这些超市的"严选模式"帮他们省去了"挑来挑去"的时间,40分钟就能送达的"极速达",更是让他们不用再专门跑一趟。
虽然当下受大环境影响,不少新中产虽减少开支,但不是降低品质,而是更追求 “性价比”。线上平台经常有优惠活动,还能精准找到优质食材,比去菜市场更划算、更省心。

而且对他们来说,购物不只是买东西,更是构建自己社交身份的方式。比如买了特色食材,拍个照发朋友圈,和朋友分享烹饪心得,这都是社交的一部分。
反观菜市场,想要买到优质食材,得一家家挑,还得担心农残超标,浪费时间又没保障。而且菜场附近停车难,这是中产群体对菜场非常诟病的地方之一,停车位难找,好不容易找到但离菜场还有一段距离,若购买了大量菜品,从菜场搬运到车上是一大挑战。
3.银发族(50岁以上):传统与新兴并存
老年人习惯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购物方式,所以现在仍有很多老年人坚持早起去菜场买菜——他们要亲手摸摸蔬菜新不新鲜,要看看鱼活不活泼,要和熟悉的摊主聊几句家常。
但这不代表他们不接受新事物,近三年,老年人线上买菜的比例大幅攀升。他们买得最多的,是社区团购里的"特价菜"——1.99元一斤的土豆、2.99元一斤的鸡蛋,价格比菜场便宜,还能让邻居帮忙代收,自己去拿就好。

有老奶奶就说,“我现在是‘两条腿走路’——每天早上还是去菜场逛逛,买点新鲜的绿叶菜;但米、油、鸡蛋这些耐放的,就在社区团购里买,便宜还送到家。“
三代人,三张“消费地图”——顾客没消失,只是各奔东西,谁抓住了他们的“主要矛盾”,谁就能拿到订单。
03. 谁拿到了生鲜订单?
传统菜场的替代者和颠覆者
其实,现在抢走菜场生意的,不是单一的"对手",而是“一群更懂消费者的组合拳”。
1. 极致近场:社区连锁生鲜店,抢占“最后100米”的即时消费

钱大妈们就是社区的“毛细血管”,主打一个“近”。它们把店开在你家楼下,用“近场+直销”的模式,完美解决了“临时缺个菜”的燃眉之急。它们是应急消费的终结者,让你再也不用为了一根葱跑一趟大卖场。而盒马奥莱更聪明,它专做大卖场的“清道夫”,用“临期折扣”的标签,把高性价比的即时需求一网打尽。
2. 效率至上:生鲜外送服务,满足“懒人经济”的确定性需求

叮咚买菜是生鲜外送服务的代表。它用前置仓模式实现了“手机下单,半小时送菜上门”的魔法。它精准拿捏了那些“没时间、没精力逛菜场”的上班人群,用极致的效率服务,让你彻底告别出门买菜的烦恼。
3. 价值驱动:会员制超市,中产家庭的“品质生活策源地”

山姆、开市客、奥乐齐等则匹配中产人群对生鲜及日用品的采购要求。它们不跟人拼价格,而是拼品质、拼体验、拼精选。它们的目标客群很明确:那些愿意为好东西付费、追求生活品质的中产家庭。在这里,买菜不是单纯交易,而是一种身份认同和品质生活的代表。
4.价格屠刀:社区团购,用极致低价席卷下沉市场

社区团购是简单粗暴的“价格屠夫”。它用“预售+自提”的轻模式,把价格杀到地板,迅速占领了下沉市场。对于鸡蛋、土豆、米面粮油这类耐储标品,菜场在它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它告诉所有人:买菜,原来可以这么便宜。
5. 无限货架:直播电商,用田间地头颠覆传统货架

直播电商是彻底的“游戏规则改变者”。它把货架设在了各个产品源产地的田间地头,让农民直接面对消费者,你买的不是冷冰冰的蔬菜,而是主播身后那片土地的故事。让消费者觉得,菜真的是从“田间地头”直接到“消费者餐桌”,这种“去中间化”的模式,让菜场这个“中间商”彻底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这五种模式,从空间、时间、品质、价格和信任五个维度,对传统菜场形成了“降维打击”,所以菜场里没人,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其所有核心功能被更专业、更高效的对手逐一肢解的结果。
04. 菜场衰落深层原因
不是对手太强,是自己“改不动”
其实,菜市场走到今天这一步,不是对手太强,而是菜场自身的三根软肋暴露,被竞争对手追着打。
1. 成本结构僵化:重资产“拖垮”效率
菜市场通常采用重资产运营模式,高昂的租金和人力成本拖累了整体效率。慢周转又“吃掉”了本就不高的利润,使得菜市场难以在价格上与新兴渠道竞争。
2. 供应链短板:直采率低“失价”,响应慢“失鲜”
传统菜市场的供应链存在明显短板,直采率低导致失去价格优势,响应速度慢又导致新鲜度不足。在生鲜领域,这两点恰恰是消费者最看重的因素。

3. 组织老化:决策层“脱节”,创新力“枯竭”
决策层脱节和创新力枯竭是菜市场衰退的内在原因。很多菜市场管理组织老化,习惯于传统运营模式,难以随着时代变迁不断优化创新,跟不上市场变化的步伐,空间装饰没新意、运营模式老旧,根本满足不了日新月异的消费者需求。
菜场没人,很多卖场也没人,但有例外,进胖东来商超采买,竟然还要排队。春节前甚至要排一个小时左右才能进去。那里的商品不算便宜,但消费者就是愿意等,问排队的人,基本上都是因为信任。秘诀就三句:商品安全、员工笑脸、买完放心。

这说明不是消费者不想线下消费,消费者还是有出行消费的欲望,但是很多市场没能给消费者足够留下来的服务。胖东来让消费者感受到了尊重,食材品质有保障,还有贴心的服务。所以如果足够有性价比和贴心服务,照样能够吸引人。反之,消费者就会流向方便又便宜的线上渠道。
05. 未来唯一的问题
你是“价格杀手” 还是 “情绪药房”?
不是消费者不想线下消费,而是菜场没能跟上当下消费的需求。面对渠道裂变,菜市场需要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要么做"价格杀手",要么开"情绪药房"。
现在,大型连锁超市、电商平台的直采率已超 70%,中间环节的 “搬货价值” 正在消失,菜场想做中间商赚差价的心思终将被“商超源头直采”和“农户源头直卖”所淘汰。
“中间环节价值重构”,像菜市场这样的平台型经销商的核心价值不再是“搬货”,而是提供“服务”,从“中间商”→到“服务商”,从“倒货赚差价”到“提供增值服务” 。
1. 品牌化:用 “物有所值” 换消费者认可
消费者为什么愿意支付山姆超市的会员费?不只是门槛付费,更是认同山姆超市的选品能力和选品价值服务。胖东来超市为什么那么火?不是因为它便宜,而是因为"信任"——相信胖东来的东西品质好,相信胖东来的服务周到,相信去了胖东来"不会被坑",哪怕是退换货,服务也周到得让人踏实。它们都给了消费者一种"物有所值"的感觉,所以大家愿意排队去买。

传统菜市场走品牌化路线,其实不用追求 “高价食材”,关键是给消费者 “物有所值” 的感觉。首先,菜场环境干净整洁,商户做得到绝对诚信,再引入一些普通菜场难寻的品质菜品,食品安全检测做到位,售后有保障,哪怕价格比普通菜场稍高一点,那些追求食材品质、在意购物体验的消费者,也愿意专程来这里买菜 —— 毕竟在这里,买的不只是菜,还有放心和舒心。
2. 社区化:从 “菜场” 变成 “社区欢乐场”
菜场不止卖菜,还卖“附近生活的温度”,突破“单纯卖菜”的局限,转型为多元互动的“社区客厅”,注重休闲体验和社交属性融合。首先通过审美满足,特色装饰、可拍照打卡的场景设计,给菜场营造一种带有社区属性的社交氛围,惬意、轻松,从而吸引不同年龄层的周边居民在菜场的停留时长,从而来创收。

苏州黄桥菜市场就是一个范例,不仅保留了传统菜场的功能,还引入咖啡店、特色餐饮店和休闲娱乐得KTV、网吧、宴会厅等,早晨阿姨在菜摊前闲聊,下午年轻人在咖啡馆刷手机,晚上还举办市集、曲艺表演、篮球赛等文娱活动,把周边居民聚集到在一起休闲娱乐纳凉聊天,是 “社区生活欢乐场”。这样的菜场,菜只是入场券,真正的商品是“邻里关系”和“社交货币”,自然能留住人心。
3. 折扣化:靠 “供应链改革” 做真・价格杀手
永辉Bravo店的成功证明:真正的低价不靠“烧钱补贴”降价,而是通过供应链优化实现可持续的成本控制。直接去产地采购,省去中间商;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降低物流成本;用大数据预测销量,减少损耗。成本降下来了,价格自然就低了。比如同样一把青菜,传统菜场因为要经过批发商、二级批发商等环节,成本可能要2元,卖3元;永辉直接从农户手里收,成本只要1.2元,卖2.5元,既便宜了消费者,自己还有利润。

菜市场想走折扣化路线,亦可尝试类似模式:由市场方牵头,统一去产地直采,统一仓储,再统一配送到各个摊位,摊主不用自己跑采购,只需要负责专心销售与服务。这样一来,中间环节少了,进货成本低了;市场方统一把控品质,也不用担心食材有问题。最终,消费者能买到更便宜的菜,摊主能省精力、多赚钱,市场也能靠 “高性价比” 吸引更多人,形成良性循环。
谁能抓住消费者的“主要矛盾和情绪”,谁就能拿到订单。看看那些依然火爆的菜场、商超,就会发现:菜场不是"不行了",而是"没对上"需求。
所以,传统菜市场的消费者去了哪里?他们去了更能理解他们需求的地方。
经常有人问我“菜市场会不会消失?”,我的答案是,“菜场不会消失,但‘旧菜场’一定会”。说到底,传统菜场的衰退,不是因为"消费者不需要菜场了",而是因为“消费者需要的是新的菜场”。
老菜场是时候该放下那份“老大哥”的傲慢了。先坦然承认,世界真的不一样了,不是曾经熟悉的面孔变心了,是他们“搬家”了。与其一味地抱怨,不如真诚地问自己一句:我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才能让他们愿意“回家”看看?
谁能抓住消费者的“主要矛盾和情绪”,谁就能赢得消费者的心。给年轻人一份跳出日常的新鲜感,让他们愿意来打卡;给中年人一份兼顾效率与品质的安心感,让他们愿意常来;给老年人一份充满人情味的社交感,让他们愿意留下来。
当菜场不再只是一个卖菜的地方,而是一个安放不同年龄、不同心情的“社区客厅”时,它就拥有了无可替代的生命力。
没有消失的顾客,只有迟到的觉悟。愿下一个清晨,你的卷帘门拉开,第一眼看到的,不只是菜,还有回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