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欢迎光临无锡市场网网站!
  市场动态
信息交流
市场交流
  阅读专栏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行业研究
推进市场体系建设 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浦文昌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必须通过市场体系运行。改革开放30年来,无锡的市场体系建设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回顾总结这一历史过程对于更好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我市的市场体系,
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无锡市场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我市的市场体系建设是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逐步推进的,它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孕育阶段(1979—1983)

    我国目前各类批发、零售市场最早孕育于农村改革,及随后而来的城乡商业流通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首先恢复了集市贸易。从1978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允许城乡设立集市贸易,到1979年初,全国农村集市贸易已经恢复到3万多个(超过了1956年) 。在197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以及1979年10月17日国务院1979[244]号文件《国务院批转商业部〈关于当前商业工作的几点意见的报告〉》  中,都明确要放开城乡集市贸易。1978年,经党中央批准成立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之后各地成立相应机构,统一名称,由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当时明确工商局的5条工作任务之一,就是“管理集市贸易,保护正当交易,取缔黑市活动”。这就为在全国城乡发展集贸市场创造了政策环境和组织支撑。1978-1984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全国全面实施,个体经济发展加快,更为城乡集贸市场奠定经济基础。在早期的城乡集市贸易发展过程中,各级工商行政部门发挥了主要的组织推动作用。
 
    1878~1983年期间,在各级政府和工商部门的组织下,无锡市集贸市场得到较快发展,并出现早期的室内商品市场。如1981年初,市工商局在三里桥搭建34个亭棚,将1980年出现于吴桥东路蔬菜集贸市场的粮油摊位迁到这里,建成无锡市三里桥农副产品批量购销市场(即三里桥粮油市场);1983年6月,市工商局又在胜利门外的背街小巷到南尖这段由环城河填起来的空地上,搭建70多个售货亭,将原在露天设摊的个体户吸引进来,建成“胜利门小商品市场”(原无锡招商城最早的前身 )。到1983年底,无锡全市城乡的集贸市场已有227个,其中市区50个。在227个集贸市场中,农副产品市场212个(市区41个),日用工业品市场10个(市区8个),旧自行车市场1个(市区1个),花鸟市场1个(市区崇宁路),陶瓷市场1个(宜兴),其他市场2个。1983年底无锡全市集贸市场交易总额达3548万元,(当年全市社会零售总额18.88亿元)。 

早期集贸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特点是:
1) 交易商品以农副产品为主;
2) 市场硬件设施非常简陋,大多为搭建的大棚,有的集贸市场露天设摊;
3) 早期参与市场经营的主要是农民和城乡个体劳动者,同时也有少数国有、集体商业企业在中间设摊经营。

    正是这些简易、粗放、不很规范、规模极小的城乡集贸市场,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批发市场的先河,孕育了日后繁荣的商品市场体系。
   
2、起步阶段(1984—1992)

    从1983年开始,根据国务院关于城乡集贸市场管理办法 ,特别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后,为城乡集贸市场和各类商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和物质条件,城乡市场建设明显加快。

    1985—1992期间,我市的城乡集贸市场蓬勃发展。1985年无锡城乡(含江阴、宜兴和无锡县)集市贸易成交额为2.79亿元,(当年社会零售总额30.8亿元)。  其中:农村集贸市场总额达2.02亿元,增长44.2%,城市集贸成交总额达0.77亿元,增长57.6%。而到1992年底,全市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62.3,亿元(当年无锡社会零售总额116.5亿元) ,其中: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城市集贸成交额达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1992年底,无锡市有商品批发市场23个,年成交额14亿元,生产资料市场22个,成交额17亿元。  在这一阶段,要素市场也有所起步,到1992年底,无锡市技术市场、劳务市场、房地产市场开始起步,金融市场方面有资金拆借市场4个、外汇调剂市场1个,年拆借资金150多亿元,调剂外汇3.68亿元,还有8个证券公司,发行证券5亿元。

    在此期间,由于政策开放,城乡国营、集体商业企业逐步参与到兴办市场的洪流中来。如无锡蔬菜公司在1984年将槐古路蔬菜收购站改为贸易货栈,并于1987年正式成立朝阳副食品批发市场。中储公司建立了金属现货市场(1988年),无锡生产资料公司在“茶会”的基础上形成生产资料市场(1988年),市纺工局在人民路创建江苏纺织市场(1988年),1991年,由市工商局和市财政投资建设原无锡招商城。广益乡于1992年创办烟草市场(1995年改名为广益商城)等。90年代初期,“大力发展三产,破墙开店”热潮兴起,在无锡一些马路沿线,兴办了一批市场,如广瑞路、锡沪路地段出现装潢材料一条街,马山区在此兴办起规模较大的锡佛家具市场。尽管在这一时期城乡集贸市场发展速度异乎寻常,但真正成规模的商品批发市场尚少,市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然而,这一期间所兴办的各种市场均受到群众欢迎,并相当繁荣,效益良好。在此示范效应下,市场开始演变成能和百货商场、各种商业网点相竞争的,吸引各种投资主体参与建设的独特的商业流通业态,为以后的商品市场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2、市场体系全面推进阶段(1993—1999年):

    1993年11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当前要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锁,反对不正当竞争,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以此为标志,无锡市进入全面推进市场体系建设阶段。

1)商品市场快速发展。在市委、市政府推动下,无锡从1993到1999年底的7年中,通过全市各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多元投资主体的共同参与,各类商品市场蓬勃发展。仅1995年一年就新增商品批发市场16个,投入资金1.6亿元,新增市场面积20万㎡,亿元市场由1993年的23个增加到42个,10亿元市场由3个增加到11个。1998年底,全市各类市场的总数达到447个,商品市场年成交总额达到408.5亿元(1993年底为100多亿元 )。商品市场中消费品市场355个,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26个,农副产品市场237个,工业消费品市场83个,其他9个。生产资料市场92个。  经查现有449个市场的开办年月,其中有157个市场(其中有亿元市场40多个)都创建于这一时期,占现有市场总数的35%。

2)要素市场全面发展。从1993年起,无锡市政府开始重视推进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在此后各年的市场建设工作会议上均重点关注要素市场的建设。
    无锡的生产要素市场最初起步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90年代,国家对生产要素逐步放开,加快了要素市场的发展。到1998年底,全市已有市级各类有形要素市场11个 。主要有无锡人才服务中心(成立于1988年)、无锡职业介绍中心(成立于1988年)、房地产市场(成立于1990年)、技术市场(成立于1994年)、无锡市华东产权交易中心(成立于1996年)、华东产权交易中心资产置换市场、无锡市建设工程交易管理中心(成立于1996年)、无锡市租赁中心市场(成立于1997年)。此外,在江阴市、无锡市的锡山区、惠山区均相继建立房地产市场,无锡新区也建立起人才市场。在资本市场方面,90年代初主要有银行系统的资金拆借市场,在93-95年,随着证券市场的开放和国有集体企业产权改革,发展了一批证券公司,并随着国内期货交易发展,陆续兴办了一批期货经纪机构(连同分支机构,最多时曾接近20家)。为了推进公有制企业的产权改革,由市财政局和国资部门成立了无锡华东产权交易中心,从而大体上建立了各主要的要素市场,但是规模均比较小,尚处于探索成长阶段。

3)市场中介组织迅速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是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在这一阶段我市的市场中介组织业迅速发展起来,发展了一批会计师、审计师和律师事务所,建立了公证和仲裁机构、计量和质量认证机构、信息咨询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为了适应市场行业的发展,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无锡与1993年7月成立了无锡市场协会。到1999年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达4000多个,其中鉴证类事务所(会计、审计、公证、认证等)130多个。

4)建立市场监管体系。随着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迅速发展,无锡市政府于1994年1月建立了统一协调全市市场建设的非常设机构“无锡市市场组织指导委员会”,它由当时的市体改委、计委、财办、经委、建委、科委、工商、税务、规划、技监等十多个政府综合或职能部门组成,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主任,办公室设在市体改委 。该机构成立后统一协调全市市场设立前置审核、工商执法监管、市场布局调整、制定扶持政策、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等活动。

3、完善市场体系及升级转型阶段(2000年至今)

    迈进新世纪,无锡的市场体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是:
1)各类商品市场总量继续迅猛发展。从2000年到2007年底,全市(含江阴、宜兴)新建市场290多个,各类市场总数达到452个,其中消费品市场345个,生产资料市场98个,生产要素市场9个,全年商品市场成交总额达2190亿元。

2)各类商品市场的档次、规模迈上新的台阶。新世纪的新一轮市场建设“热”,伴随着商品市场的结构调整,90年代兴建的市场中有一批市场在竞争中被淘汰(如无锡中商家具中心市场、华东不锈钢市场等先后倒闭),抑或被竞争对手所兼并(如无锡瓜果市场被朝阳锡澄蔬菜果品市场所吸纳),而一批具有更大规模、软硬件设施更加先进的大市场迅速崛起。2007年,亿元以上市场达63家,年成交总额达1682.04亿元,占整个成交总额的82.94%。其中成交总额超20亿元市场18 个,超100亿元以上的市场13个。有些大市场在全国已经起到中心市场的功能,比如无锡并不是不锈钢生产基地,而无锡各不锈钢市场的年成交额却占全国首位。另外,为了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规模较大的市场开始向商场化、大卖场化演变,即使是规模较小的农贸市场也普遍进行商场化改造,使无锡各类市场跃上新的台阶。

3)要素市场更完善并开始发挥重要功能。
在新世纪,我市的要素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一是其体系更为完整,2001年2月28日,我市首次实行经营用地招标拍卖成功,同年11月无锡土地储备中心成立,形成了由政府创办的土地使用权市场,填补了要素市场的空白。其他要素市场如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形成规模并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成为现代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作为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市场中介机构迅猛发展,到2007年底,全市各类中介机构总数达6000多个,其中各类鉴证事务所400多个,各类经纪、咨询服务机构2000多个(主要是技术贸易机构)。

    二是随着要素市场体系的完善、规模的扩大及其软硬件设施的提升,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在促进无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大的作用。发挥功能最好、最充分的是人力资源市场,目前,除军转干部外所有人力资源已全部进入市场,由市场机制调节配置,在促进社会就业、高科技人才创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7年其职业介绍人数达32000人。同期,市人才市场职业介绍人数达15000人。在市人才市场和相关部门配套运作下,旨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来锡创业的“530工程”  现已实现20个;在土地市场方面,全市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总成交近三年每年超100亿元,为我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房地产市场于1990年正式挂牌成立,但当时的年交易量仅为几十万元,2007年其成交额为300多亿元,市场对全市房地产开发、

    商品房销售发挥了重要调控作用;同年,无锡技术市场的技术交易合同额达到90亿元;在资本市场方面,无锡华东产权交易中心2007年成交额20亿元。无锡市国联证券公司已经成为拥有保荐资格的券商,全国各大证券公司中有20家在无锡开设30多个证券营业部,到2007年止,全市上市公司累计达45家,从国内外证券市场成功融资300亿元,在全国各地市级城市中名列前茅。市风险投资基金已经建立起来,培育了尚德太阳能高科技企业在世界崛起。

二、促进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

    无锡市场体系建设之所以得以迅速推进、发展和完善,除了中央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宏观环境外,也得益于无锡市各级政府自身的各种改革和政策措施:

1、市场导向、规划引导和实行多元投资

    市场导向。纵观无锡市30年的市场体系建设,它基本上是由市场导向的。一种类型是先有场,后有市,因势利导建市场。最典型的是原无锡招商城,它是在胜利门小商品集贸市场的基础上,先由市工商局投入并初具规模,后由政府因势利导,吸引多部门投入兴办各分市场并划行归市,最终形成从胜利门到永定桥的小商品市场群。第二种类型是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或私营经济,找准市场发展趋势,利用无锡现有产业结构和区位交通优势,或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筹建市场、招租经营(俗称筑巢引鸟),建成大型批发市场。比较典型的是不锈钢市场群,90年代初,位于锡沪路口的华东不锈钢市场应运而生,其示范效应迅速带动了周边建材市场的兴起,以及以后的无锡不锈钢市场、南方不锈钢市场等批发市场的发展。虽然华东不锈钢市场因经营不善而被淘汰,但无锡大明不锈钢以新的业态崛起,加上南方不锈钢市场等组成的不锈钢市场群仍然成为全国不锈钢交易的中心。无锡朝阳蔬菜果品批发市场、食品商城则是由无锡蔬菜公司、食品公司认清企业改革和市场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优势办成了在全省以至全国具有影响的大市场。

    规划引导。指导无锡市场发展的规划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最早农村的集贸市场大都是乡镇政府规划设点。进入90年代则由市政府的商业网点规划引导,到1993年后,随着无锡市三产办和而后无锡市市场组织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市政府在制定全市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单独就市场体系的发展制定专门规划。如在1994年制定了1995—2010年市场体系发展纲要,1996—1999年期间,市政府提出“城中办大商场,城郊建大市场”的指导方针,实施“三二一工程”,其中的“三”,即指重点培育招商城、锡澄农副食品、广益生产资料和装饰材料三大市场群,到新世纪初,基本形成我市商品市场集中于“四群(招商城和劝业场小商品市场群、锡澄农副产品市场群、广益生产资料和装饰材料市场群、五爱路IT通讯市场群”和“一线(原312国道沿线的不锈钢、货运、摩汽配等市场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这一时期的市场建设虽然也一直存在重复建设和小而散的现象,但政府的上述规划导向以及对于新开办市场须由市场指导委牵头,通过市政府多个综合部门会商审批,对市区市场布局大体上发挥了一定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2004年7月,市政府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场布局的实际情况及发展态势,制定《无锡市市区商品市场布局调整规划纲要》 ,对2010年前市区的市场空间分布格局提出新的指导意见,提出并实施了由市政府城投集团运作,在塘南兴建更大规模、交易设施更现代化的国际招商城,将胜利门原招商城整体迁移到此,以及建材装潢类市场相对集中锡沪路片区、在锡澄路建农产品大市场等决策,使市委、市政府“城中办大商场,城郊建大市场”的指导方针完全实现。

    从目前态势看,由于新区、锡山、惠山、滨湖等区大力发展服务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市场分布格局正在向市区外环延伸,在金城路、高浪路、锡宜高速一线创办多个特大型批发市场。
 多元投资。在整个80-90年代,市政府以“谁投资,谁得益”的原则,推动各单位投资办市场。但是,当时的多元投资主要指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农村的乡镇村投资办市场,90年到中期,无锡各工业局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不少企业包括乡镇企业“退二进三”,或为了搞活部分存量资产而兴办各种市场。锡沪路片市场是由当时的广益乡政府和下属各村兴办的。原招商城除A块以外的各分市场也大都由当时北塘区政府下属的街道和分属于机械、电子、轻工、供销行业的国有、集体企业所投资创办。这一期间也有一些民营经济地投入,如常州民营企业来锡举办的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浙江籍企业家陈建生、罗于祥等分别创办的电器市场、粮油市场等,但是为数不多。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全市公有企业的改转制,商品市场大多改为民营企业,市、区政府大力招商引资,愈来愈多的民间资本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商也投入市场建设领域,市场建设的投资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民间资本包括外资投入的积极性,大大加快了商品市场的建设,2003年以后兴办的新市场,特别是特大市场基本上由民营经济投入。
 
2、政府促进及其扶持政策
    在商品市场建设方面,无锡至今仍落后于浙江省有关城市,在省内则落后于苏州地区。浙江早在90年代中期就出现柯桥轻纺城(1995年成交总额126亿元)、义乌小商品等超100亿元的大市场,而无锡市区当时最大的市场(江苏无锡生产资料市场、招商城的成交总额也不过10多亿元 ,可见其在差距非常大。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市政府从1995年开始着力推进大市场建设,首次确定一批重点培育的商品市场 ,给以一定的扶持政策 ,并实行目标考核。当年2月2日-6日,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领政府各综合部门领导干部到浙江学习。明确提出要培育几个在全国有影响大的大市场。进入新世纪,市政府继续采取对有发展前景的大市场采取扶持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大市场的发展。尽管政府的政策并未完全落实,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如江苏生产资料市场、朝阳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无锡食品商城、不锈钢市场大市场等市场的快速发展。

3、完善市场规范,整顿市场秩序

1)整顿市场秩序。在商品市场建设的初期、中期,由于缺乏竞争规范,监管不到位,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偷税漏税普遍,不公平竞争相当严重。为了反对不正当竞争,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也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政府组织工商、技术监督、物价 、税务,以及有关专卖机构(如烟草局、盐务局)等多个综合部门定期、不定期的对市场进行检查整顿,并开展必要的专项整治,如1998年,对假烟批发开展了大规模的专项整治,最终取消了商品市场中的烟草批发交易,使有关市场走向规范经营。

    在生产要素市场体系中同样存在规范运行的问题。主要是通过相关职能部门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建立起一套规范的运作制度,以保证公平竞争。无锡建设工程管理中心就是为规范建筑工程竞标,反腐倡廉而建立起来的要素市场。在劳动力市场方面,每年都集中力量打击黑中介,保护来锡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在资本市场方面于1995年集中查处了一批大要案,对金中富等期货经纪公司进行了全面的整顿,期货经纪机构从20多个减到6个,维护了期货市场的秩序,保护了投资者的权益。

2)开展创建文明、诚信市场引导市场自律。为了推动各类商品市场建立良好的市产交易秩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了商品市场文明经营的标准,并持续开展创建文明市场的活动,对于促进市场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全市由省市工商局认证的星级文明市场34个 。此外,还通过行业自律方式引导市场诚信规范经营,如2006年,由无锡市场协会牵头,由30多家市场发起在全市市场行业中开展创建诚信市场的活动,有65家市场被被评定为2004—2005年度诚信市场,19家市场被评选为2004—2005年度争创诚信市场(企业)先进单位。

3)对市场进行公司化改制。从80年代初直到90年代末,由于创办市场的主体为各企事业单位,各类市场均只需在工商局办理市场登记即可,并不是独立法人。从2003年起逐步推进市场主体公司制改革,通过改革,使每个市场均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从而为市场的规范运行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市场体系建设的历史贡献及对市场体系建设得失的若干思考

    回顾30年来无锡市场体系的建设,它对我市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孕育和发挥市场机制配制资源的作用,促进了我市经济的长期持续快速发展。1980-1990年代中期,在指令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以及价格双轨制的条件下,通过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并通过市场调节,在生产资料和要素供给方面为搞活国有企业,促进乡镇企业、私营企业迅速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进入新世纪它又为我市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包括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调整、服务业现代化发挥重要促进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各类市场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的提高,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的发展则有力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当前各类市场的升级又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促进流通体制改革,使商品流通业态发生巨大变革,使流通效率大为提高。从本质上说,各类市场一开始就是完全由市场机制调节的“体制外商业”。市场业态的兴起,使原有传统国有、集体流通体制受到极大的冲击,从而推动了国有商业、供销社及其他集体商业体制的改革。小商品市场的兴办,取代了我市许多小国有商店,即使较大规模的百货大商场也面临严峻挑战,促进他们完善经营机制,不断提高档次;大规模的商品批发市场出现后,更使传统的国有一、二、三级商品批发站体制完全瓦解,而商品流通的效率则成倍提高。
3)方便和满足了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在计划经济年代,物资短缺,票证流行。但自从有了各类商品市场,以及由市场的兴起带动国有商业的改革,商品就逐步丰富起来。现在无锡的菜篮子基本上是由朝阳蔬菜果品市场、无锡食品商城、无锡水产市场和众多农副产品市场提供的。人们购物也更加方便,直到今天,在百货商场甚至在大卖场卖不到的生活日用品却在大型小商品市场均可买到。
4)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并孵化出众多的民私营企业。据2006年1月的统计,全市各类449个市场共有摊位79,218万个 ,从业人员达28万人左右 ,其中许多是城市待业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这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外,许多人从到批发市场“练摊”开始,逐步积累资本和经验,成为私营企业家,走出市场办起了自己的公司。就这一意义上说,众多的商品批发市场还发挥着私营企业“孵化器”的作用。

回顾30年我市市场体系的建设,有着许多经验教训。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很值得继续深入思考:

1、如何定位政府在市场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从我市30年商品市场发展的实践看,各类市场作为一种特殊的流通业态,其产生、
发展、转型、壮大或最终被淘汰确有其固有的规律。对于各类投资主体兴办市场,各级政府只能因势利导,不能多加行政干预,干预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对于属于公益性的要素市场、商品市场政府可以也应该投资兴办,但也要市场化运作。在市场体系建设中政府应主要做好规划、政策的引导,而不是直接参与。“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纵观我市和外地政府直接兴办市场大多以失败而告终的众多案例,应该引以为戒。另外,在各类市场改转制前,上级政府部门或主管机关对市场业绩进行考核有其合理性,但在各类市场转制为民营企业后再由政府下达发展目标并进行考核就没有必要了。由政府通过行政干预(包括下达发展目标、与市场签订责任状以及年度考核等行政措施)虽然“用心良苦”,但很可能会出现“揠苗助长”的后果。
2、如何定位适合市场运作的经营领域。
批发市场作为我国流通业态的创新,确实对搞活流通,提高流通的效率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决不能绝对化。实践证明并非所有商品均可通过批发市场流通,无锡曾经创办过机械市场、化工市场、农机市场、粮机市场、酒类市场、印刷包装产品市场、租赁市场结果均告失败,因为这些产品并不适合通过批发市场流通。有些商品如小商品、纺织品是适合通过市场业态流通的,这在义乌和柯桥很成功,但在无锡就难以形成那样的大市场。这一是因为与浙江、福建、广东相比,虽然我市的纺织服装产业全国闻名,但是无锡的地产纺织、服装产品主要按国外订单生产,其销售渠道并不通过市场,而是通过外贸公司出境。二是因无锡本地的服装消费只是以零售为主的终端销售市场,虽然对周边地区有一些辐射,但批发量较小,随着周边城市同类市场的兴起,无锡纺织品、服装市场对周边的辐射已经基本丧失。这与浙江、福建、广东这些原产地市场的集聚辐射力根本不可相比。以上原因决定了无锡不具备创办浙江、福建、广东那种纺织服装批发大市场的条件。当然,无锡也可以办一些规模较小的纺织、服装市场,但由于它以零售为主,其地段只能在人流密集的地区,以便适合市民逛街购物的需要。

3、如何在允许适度竞争的前提下避免大量的重复建设。
适度的“重复建设”是形成竞争的必要条件,但过度的重复建设带来的是恶性竞争,必然造成重大资源的浪费。即使是在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兴办市场的年代,由于部门利益分割,政府协调也很困难,在今天民营经济作为主要投资主体的条件下,就更难于协调。为了有效克服这些弊端,首先应该由政府制定全市统一、科学合理、兼顾长远的市场体系建设布局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提供建设用地。只有管住建设用地,严重的重复建设才能避免。二是对于明显属于重复建设的大型市场投资项目,应通过举行行业听证会的办法以及设置工商登记的前置审批条件,予以约束。

4、如何定位市场建设和商业地产开发的关系。
近几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格局的改变,愈来愈多的房地产开发商以市场建设为名大量圈地,兴办市场,实质是开发商业地产。与此同时,一些从事原市场模式的经营者在取得成功后也仿效房地产开发商,将市场转化为商业地产。总之,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出现了市场建设向商业地产开发转化的倾向,并已经成为新一轮大规模市场重复建设的主要原因。结果出现许多空壳市场,白白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为了解决这种倾向,要引导开发投资主体认识到:市场是一种商业地产,但它是特殊的商业地产,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用开发商业地产的模式开发市场地产的风险很大。对于各级政府来说,一定要服从全市统一的市场建设规划,注意在招商引资中避免市场商业地产泡沫的发生和破裂。一个投资几十亿元,占地千亩以上,建筑面积达数百万平方米的“大市场”一旦成为空壳市场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必将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各级政府审批这种“大项目”一定要慎之又慎。
为了扼制市场建设向一般商业地产开发转化,市政府还应尽快明令禁止房地产开发商进行“虚拟产权式商铺”销售(即市场商铺摊位出售后再由开发商包租,这种销售方式在我市已经相当流行),防止通过商业化炒作,制造市场泡沫,为社会安定埋下“定时炸弹”。
5、如何为商品市场减负。市场作为一种特殊的流通业态,目前仍然承担着一般工商企业所没有的税费负担。如每个市场均要交纳工商管理费,向市场收取各种规费的部门还有很多,从而加重了市场的负担。为此,应该尽快彻底梳理、减免现有市场的税费,以有利于推进各类市场的升级转型、机制创新和增强活力。


                                                                            二○○八年七月十五日


备案编号:
苏ICP备13046921号-1
 

主办单位:无锡市市场指导委 无锡市场协会
版权所有:无锡市场协会

  地址:无锡市梁溪区解放南路709号408-410
电话:0510-82724586
你是第 个访问者
td p{line-heigh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