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源点credit 微信公众号
编者按:
岁月如篇,未来如诗。经历过的突破与变化情景再现,总是容易迅速接通情感——振奋的、坚忍的、难以言表的,每一份回忆都会刻下2023独特印记。站在岁末年初的时间窗口,回顾更意味着不停歇地奔跑,全力奔向2024,蓄势待发。
随着我国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与国民经济体系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长期来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不仅是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还将重塑经济社会运行的每一环节。源点信用沿着“信用筑基、引领发展”的主线继续向前延伸,梳理形成2024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大展望,以飨读者。
展望一:信用体系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强调要完善社会信用这一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亟待充分发挥信用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增强企业内生动力,畅通市场交易机制,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
基于促进国民经济循环高效畅通、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层面而言,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领域统筹协调发展,全力支撑行政管理科学化、社会治理高效化、市场运行畅通化,持续健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
展望二: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加速推进
当前,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然由道德要求、政策引导阶段,迈向法治化、规范化阶段,《社会信用建设法》被纳入第二类项目,要求抓紧工作、条件成熟时提请人大审议。70部法律、67部行政法规中规定了专门的信用条款,26个省市自治区、18个市出台信用地方性法规。
进入2024年,自上而下的信用法规和制度体系建设有望更加健全完善,以“国家立法+地方立法”双轮驱动进一步向纵深推进,以“信用立法+专项立法+目录清单+规章制度+标准规范”五位一体的法治建设体系效能加快优化,涵盖信用承诺、信用评价、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信用激励约束、信用修复、信用应用、信用经济等方面的保障体系有望进一步强化。
展望三:信用经济与行业试点探索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意识规范,也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的重要要求”。2023年以来,围绕信用经济的探索与创新,行业领域和地方层面持续探索,聚焦市场导向、推动重点突破、强化应用实践。
迈入新的一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及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里,一方面,借鉴国外实践、结合中国实际,聚力推动信用经济理论创新;另一方面,文化旅游、交通运输、消费、商务等行业,以及信用建设优、基础条件好、发展要求高的地区,有望加快试点创建,在经济运行机制中积极探索构建以信用为关键纽带的市场经济新秩序。
展望四:政务诚信与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发展改革委从“充分认识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的重要意义”“建立违约失信信息源头获取和认定机制”“健全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和“强化工作落实的政策保障”等四个方面作出部署,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夯实信用支撑。
2024年,各地各部门应当充分认识政务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信用建设中具有表率作用,加强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建设,着力解决朝令夕改、新官不理旧账、损害市场公平交易、危害企业利益等政务失信行为,促进营商环境优化,增强民营企业投资信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展望五:信用信息与融资服务提质增效
中小微企业是稳增长、促就业、保民生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发挥信用信息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推动建立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长效机制,“信易贷”是其中的重要支撑。
当前,国家发改委建立的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正式发布,着力打造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对接的“全国一张网”数字化平台。未来一段时间,通过信用信息的深度共享应用,拨开横亘在银企之间的信息“迷雾”,构建面向经营主体、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三位一体”的全流程融资综合服务体系,有望加速破解堵点痛点,提升金融服务民营经济质效。
展望六:守信激励与场景应用改革创新
随着“信用+就医”“信用+电水气”“信易惠”“信易评”“信易保”等“信易+”阵容的不断扩大,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信用修复协同联动等深入行业重点领域,加快形成行业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多方合作的信用应用场景,“信易+”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正逐步实现。
未来一段时期,各地各部门更应找准制约政务服务、综合治理等各个环节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共建、全民参与,大力拓展信用信息应用场景,打造更多首创性、可复制推广、让信用主体切实获得信用红利的激励举措,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展望七:信用修复与协同修复纵深推进
为规范信用信息修复工作,进一步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已于2023年5月1日起施行。强化对相关信用信息修复主体的权益保障的同时,在“一网通办”大趋势下,也对信用信息修复的协同联动提出更高要求。
地方层面,部分地区已然先行先试,加强协调,探索了“一口申请、一次办理、全网修复”的模式。下一阶段,信用平台网站与认定单位、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有关行业主管(监管)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将进一步建立健全信用修复信息共享机制,让数据多跑腿、让民众少跑路。
展望八:信用机构与信用市场培育壮大
信用服务机构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信用服务机构和信用服务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截至目前,2023年企业征信备案机构逾150家,全国备案法人信用评级机构52家,在稳步推进、有序发展中砥砺前行。
接下来,信用服务市场将依旧会沿着“规范与发展并重”的方向继续稳步前行,持牌经营与新技术的应用将成为信用服务市场上的重要变革。未来的竞争,也将是信用服务机构综合服务创新实力的比拼,既要有核心数据源,又要掌握关键技术,并致力于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新场景应用。
展望九:跨境信用与体制机制试点探索
2023年12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对外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提出,探索在大湾区内符合条件的区域试点开展跨境征信合作,建立粤港澳征信产品互认机制,提升跨境融资信用服务能力。经济社会进入更高水平发展阶段,跨境合作已经成为提升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载体。
2024年,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地区,将进一步发挥和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港澳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加强与港澳跨境信用合作和区域信用服务市场共建,试点开展跨境征信合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信用综合服务平台,有望进一步突破管理体制、行政区划、行业领域的壁垒,更好实现区域内资源的优化整合,从而提升地区竞争力。
展望十:重点领域与突出问题失信治理
近年来,诸如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屡禁不止、屡罚不改”专项整治,以及“征信修复”行动等一系列失信治理先后部署实施,多数失信违约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但突出问题仍需保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的态势,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
诚信缺失关系社会风尚,关系党和政府形象,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坚决治理、严厉打击。进入2024年,各地方、各部门仍需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诚信缺失问题,加大关注力度,定时定期监测评估,靠前风险预警分析,建立责任分包挂牌督办机制,依法加大对严重失信行为的曝光力度,强化失信惩治措施,为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