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什么依然爱阅读
转载:书香江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书已经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打开文心一言,问它某一本名著写了什么,它能快速给出反馈。那么读者为什么仍然需要阅读、爱阅读呢?在日复一日连接作者与读者的编辑工作中,我深刻感受到五个关键词:专注、分辨、韧性、力量和智慧。
先说专注。短视频时代,时间、文本的长度被切分到几十秒,甚至十几秒。但很多人都意识到,高频的信息切换也在切分注意力,于是产生了一个流行词叫“阅读障碍症”。所以,享受网络时代带来的迅捷和便利时,也要对它保持警惕,更遑论网络时代我们以为自己无所不知,实际上我们所接收的许多信息和知识来源于大数据的精准推送,可能身处信息茧房而以为自己看到了整个宇宙。
去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韩国作家孔枝泳的新书《远海》。在出版之前,整理她的采访资料时,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在这个被视频冲击的时代,我想呈现文字特有的气息——油炉时代木材燃烧的气息。在写作过程中,我重新找回了这种气息,感觉很幸福。”
当短视频带来的即时快感在不断召唤着大众的时候,作家想通过文学传递文字的芬芳,那种原始的、古老的油炉时代木材燃烧的气息。她说,她想把文字的芬芳作为礼物展示给读者。
第二个关键词是分辨。现在信息化时代,或者说大数据时代,我们面对海量信息时分辨力显得越发重要。不知道大家在刷视频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完整观看了一个视频或者检索相关信息后,大概率会被继续推送类似的信息。久而久之,也许潜意识里会形成一个判断,以为自己看见的就是世界,掌握的便是真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作者范雨素说过一段话:有时一本书读完可能很快就忘干净了,仿佛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是竹篮经过一次次水的洗礼,会一次比一次干净。一个人每天看书,可能记不住什么,但是在潜意识里会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关于韧性,我想讲一个作者的故事。两年前我认识了一位业余作家,经常加班,工作之外还要带孩子,但是日常生活之外他还有一重身份:一个网络平台的作者。在平台上他有一个身边人都不知道的名字“索文”。
为了写好历史小说,索文恶补了很多历史知识,买了成箱的书籍,也在知网上下载了很多论文,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一个长沙历史的专家才敢动笔,20万字的稿子他写了好多年。签了他的稿子之后我提了很多修改意见,他又花了一年的时间去修改。他的《浮梁店》很厚,将近600页,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但是我敢保证如果开始阅读,一定会被它吸引。
谈到力量,我想分享一本书。大家向年轻人送祝福时常说前路坦荡、一帆风顺,但同时我们也非常清楚,人生不可能事事尽如人意,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时候也许阅读就是那个支撑的力量,尤其是文学的阅读,非功利性的阅读。马来西亚作家黎紫书长篇小说《流俗地》的主人公为盲女银霞,她将自己活成了一个传奇。因为日子总要过下去的,日子里还有温情,还有光。在为这本书写营销语的时候,我写了这样一句话:即使身处黑暗,也要在暗里寻到天光。生活中难过或者痛苦的时候可以读读这本书,想想盲女银霞的故事。
最后一个词,大概可以理解为前面几个词的总称,是智慧。当下很多年轻人读了很好的大学,享受一流的教育,但是大家同样明白的是,聪明不是智慧,智慧是要通过对自己的再教育才能获得的,是专注、是分辨力、是韧性、是力量。人的一生长度有限,但是通过阅读,可以铺陈视野,丰富和拓展人生。
作为一名编辑,我们期待更多人从阅读中得到乐趣,获得智慧,也祝福所有爱读书的人有一天在阅读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仿佛从前生活在一口缸里,如今盖子忽然掀掉,天光大亮”。
(作者:李婧婧,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本文系在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重点活动“文学点亮青春”主题日的演讲,发表时有删减。)
来源: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