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致用的儒学,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诚信”随着儒学的不断发展,应和时代的变迁,其内涵也发生着变化。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诚信”的文化价值取向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是我们为己为人恪守的道德准则。
“诚信”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诚”从言,成声。《周易》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事而不伐,德博而化。”1“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2《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3由此看来,“诚”在那时已具有人伦道德的意义。
“信”从人从言,表示对人说话的重视。《周易》曰:“人之所助者,信也。”班固在《白虎通•情性》中认为信就是诚,都是“专一不移”之意。“信”由最初的“信于神”的宗教色彩,到春秋时期,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意为人言要诚实守信。
从古文献对“诚”、“信”道德的阐释来看,“诚”更多是指“内诚于心”,是道德本体的内在德性;“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体现了社会化的道德践行。“诚信”是儒学所一贯提倡并力求履行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诚”、“信”的结合,正体现了儒家所强调的为人必须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和知行合一的道德思想。
“诚信”在历史发展中得到了传承与发展。诚,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和哲学概念,以后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诚”在孔子的学说中虽没有理论性的阐述,但与“诚”一脉相通的“礼”则是儒家思想的直接渊源。